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福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实现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福州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新型工业化主攻方向,以投资、创新激发工业发展内在动力,进一步夯实工业发展支撑,优化政策人才服务环境,积极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工作实效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福州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福州市注重优化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工业生产模式,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工业固投增长24.2%,均居全省第一;全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4.3%,增速居全省第二,总量居全省第一。同时,福州市坚持实施产业链链长制,聚焦发展新型显示、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纺织功能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深远海养殖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条,培育形成千亿产业集群6个、百亿工业企业(集团)20家,新兴产业融合集群规模不断壮大。
创新驱动逐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福州市高标准建设一流大学城、科学城和科创走廊,加快落地“大院大所大实验室”,奋力打造创新创业创造高地,充分吸引高层次人才、团队、机构等创新要素集聚,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连续8年居全省第一。同时,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2024年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8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600家,创新生态进一步完善。依托闽都创新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等高端科研平台,推进产学研协同合作,广泛开展项目攻关、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这些资源载体为福州市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政策环境日益完善,要素供给更加有力。福州市持续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围绕政务、市场、法治、开放、监管、保障等方面推动营商环境改革,不断提高市场主体参与度、满意度,获评全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去年以来,福州市陆续出台“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八条措施”“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深化新一轮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全球正经历新一轮产业变革,以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新材料应用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虽然带来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新机遇,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但市场环境愈发复杂。同时,福州市工业发展对传统生产要素驱动的路径依赖较强,虽然新兴产业发展提速,但尚未形成足够的支撑合力。需要加强前沿科技前瞻布局,进一步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福州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建议
着力提升工业化水平,聚焦新型工业化主攻方向。
在运行调度上精准施策。福州市可根据自身工业经济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更为精细的运行调度方案。通过实施“一业一策”“一链一策”“一群一策”等措施,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纺织功能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的监测和调度,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高调度效率和精度。
在企业扶持上精准发力。建议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对于链主链属骨干企业,鼓励其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对于成长型中小企业,可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支持;对于淘汰转型企业,可帮其纾困、引导其有序退出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在数字经济领域,可支持京东方、新大陆等企业扩产扩能、提质增效,并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在新赛道上抢占先机。可结合自身比较优势,瞄准“十五五”规划目标,在重点领域提前布局并动态调整,通过深化与福建其他地区的合作和错位发展等方式,培育壮大低空经济、北斗卫星、无人机等新兴产业,提升新经济新形态发展位势能级。
增强工业发展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强化工业投资拉动效应。通过统筹规划、精准招引,依托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等平台,大力推动“全方位、全流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全员参与”招商,重点引入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项目,鼓励支持链主及其相关企业投资高能级项目,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升高端制造业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
坚持创新驱动。积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构建“链长+链主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公共平台”的产业生态体系。由政府部门牵头,联合企业开展一批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保障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扶持研发设计、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等高新技术服务业,推动创新平台科研设备及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批量生产的产业化链条,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
加快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深化数实融合,坚持以数字化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福建省人工智能产业园(福州园区)。推广应用先进设备、智能制造设备、绿色装备,针对棉纺、针织、电子、汽配等重点行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营销管理等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造一批智慧工厂,实现工业大数据联动、供应链智能化协调,促进传统产业由“福州制造”向“福州智造”升级。
夯实工业发展支撑,筑牢新型工业化基础。
优化园区功能布局。构建以福州高新区和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多园区协同发展的“2+N”格局,进一步深化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围绕规划、机制、产业、要素、承载力等,不断完善园区生活服务、生产服务、基础设施等配套保障,促进园区发展提档升级。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聚焦技术溢出效应强、产业带动性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谋划布局,通过“链主+”模式,以龙头企业为抓手,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上中下游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链内部供需对接、资源共享、深度协作,加快补链延链强链,实现聚链成群、链群联动的融合互动,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推动产业创新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向“自主原创技术引领”转变,拓展与全球先进企业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
强化县域工业支撑。建议加强对县域工业发展的支持和引导,推动各县(市)区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完善县域工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县域工业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同时,推进县域工业与中心城区的联动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
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强化新型工业化保障。
突出政策引导与扶持。加快出台与产业链高度适配的政策清单,有针对性地提供落地奖励、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税收优惠等扶持。用好用足现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政策宣传解读,通过宣讲会、产业发展座谈会等方式,提高企业对政策的认知度和利用率。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进一步提高政策落地的“广度、深度、速度”,提升企业获得感。
持续做好企业服务保障。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建立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交流机制,促进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等相关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定期召开会商交流会、联席工作会议。重点产业链由市级部门牵头成立工作专班,负责推动规划布局、政策制定、项目推进、投产达效等全流程跟踪管理服务。针对重点企业,采取“一企一案、一事一议”方式,定期走访了解企业诉求,提供专项帮扶、咨询辅导、法律援助等服务,营造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建立产业创新人才库,依托重点园区和重点链主链属企业,完善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产业对口优势高校目录、产业猎头库等信息,绘制产业人才地图,实现靶向引才、精准引才。依托“好年华 聚福州”“榕博汇”和中国侨智发展大会、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通过项目合作、课题攻关、人才直聘等方式引导高层次人才向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集聚,推进产才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倾向,注重评价高技能人才在成果转化应用、技术改造革新、核心工艺突破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进一步优化成长成才环境,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人才保障。(作者单位 福州市社会科学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